致敬教师节 | 焊花中的师者心——国家级技能大师宋思军
-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25-09-05
车间里的焊花忽明忽暗,宋思军握着焊枪的手稳如磐石。金属熔化的滋滋声里,他像一位雕塑家,让冰冷的钢铁在高温下“生长”出精准的形状。这双手,曾焊过克拉玛依炼油厂的巨型球罐,也曾执起职业院校的粉笔;既捧回全国焊工大赛的奖杯,也托举起新疆首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荣耀。
三十七载光阴,焊花不熄,他从一线工人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十九年育人生涯,他以专业与热爱,点亮无数学子的技能之路。
37年焊花淬炼:从学徒到“焊王”的坚守
1988年,宋思军开启焊接人生。回首来路,他笑言:“我就是在这焊烟味儿里‘熏’出来的。”轻松话语背后,是无数艰辛——为练稳定性手臂吊砖的酸楚,因长时间蹲姿焊接累到栽倒的坚持,是用一根根焊条堆砌出的真功夫。
“那时候很多同事都这么练,我知道这是自己的短板,必须补上。不求出类拔萃,但绝不能拖后腿。”进企业后,他抓紧一切机会练习。“中午师傅休息,我就捡边角料来焊。”高强度训练,他曾因体力不支向前扑倒。“焊工的手艺,骗不了人,是一根根焊条、一盘盘焊丝实实在在练出来的。”
1988年至2005年,十七年一线生涯,他的焊枪“走过”四十余台球罐、上百油罐与石化装置。从克拉玛依炼油厂到乌鲁木齐机场机库,从独山子乙烯厂到塔里木油田加热炉,高空、罐内、烈日下,每一道焊缝都如刻刀,将“细致严谨”刻入他的生命。“焊条烧完变焊渣,但功夫不会白费,它会变成你手里的准头。”他常这样告诉学生。
讲台与焊台之间:让匠心发出新芽
2005年,宋思军转身走入职业院校。有人问:“放弃企业技术骨干,值吗?”他望着教室里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答道:“我手里的焊枪能焊铁,但教会他们,能焊出未来。”这一教,便是二十年。他将焊接经验凝成“教学宝典”:既传“吊砖练手”的传统方法,也导焊接机器人新技术;既授手工氩弧焊精髓,也研“斜45°管对接”创新工艺。他所撰写的论文《管道手工钨极氩弧焊打底焊》获全国奖项,但更令他自豪的,是学生那句:“宋老师的课,像焊枪走弧——稳、准、透。”
他先后赴德参加“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焊接师资培训”并担任讲师,获三项国际焊工证书。为让学生站上更高舞台,他成了“拼命三郎”。带竞赛选手常至凌晨,焊坏的试件堆成小山,他一件件拆解分析。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他培养的学生何星伯挺进第四十一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成为新疆焊接项目第一人。最让他动容的,是学生手捧证书说:“宋老师,我现在也能焊出像您那样的焊缝了。”
多年来,他的学生从新疆走向全国,获世界技能大赛集训资格,更涌现新疆首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爱心,是把自己的本事掰开揉碎,让学生接得住;匠心,是让传统手艺接通时代脉搏。”
天山南北的“技能火种”:让更多人点亮未来
“一个人手艺再高,能焊的缝终有限。”宋思军不甘于仅守校园。在校内,他培养教师张晓国获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焊接金奖;在校外,赴塔里木油田为特种作业人员授课,在克拉玛依企业带团队包揽大赛冠亚军。企业负责人握着他的手说:“宋老师,您给我们送来了‘铁饭碗’的底气!”
他也是赛场上最资深的裁判长。从“三区三州”技能大赛到全国赛事,他手中的评分标准始终如一:“对得起技术,对得起选手。”作为首批“新疆工匠”导师,他带领青年教师打磨课程,将“课程思政”融入焊接教学,2023年获上海市思政说课比赛二等奖。“焊接重熔深,教育也一样——得把工匠精神‘焊’进学生心里,才算真正牢固。”
2014年,宋思军焊接大师工作室揭牌;2019年,升为国家级宋思军技能大师工作室。他领衔的专业团队如一群“焊接工程师”,将学校高技能人才平台、大师工作室技术积淀与“新疆工匠”精神熔铸成强大合力。他们深入全疆职业院校传授技艺,奔赴机械制造企业破解难题,推动先进焊接工艺融入产业实践,既支撑区域升级,也彰显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硬实力。
暮色渐沉,宋思军再次站立于实训车间。年轻学生的焊枪弧光闪动,一如他当年。1988年初握焊枪的他未曾想到,三十余年后,这双手不仅焊出万道焊缝,更托起无数年轻梦想。
“焊枪熔接的是金属,而我想熔接的,是匠心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