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尊重包容安全的校园环境 向欺凌说“不”(学生欺凌防治系列文章)
  •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25-10-26
  • 点击:0

学生欺凌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严峻问题,更是影响儿童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欺凌行为不仅直接损害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也会扭曲校园应有的育人氛围,侵蚀校园安全感和信任感,破坏合作与共融的学习氛围。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强调,校园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是反学生欺凌支持体系的基础要素。作为学生社会化成长的核心场域,学校的作用不仅限于知识传授,更在于通过结构化环境促进个体社会性发展。作为欺凌防治主阵地的学校,必须积极落实干预措施,努力营造尊重、包容、支持的良好校园环境,明确向欺凌说“不”从根本上抑制欺凌现象的滋生。

一、教育为先,关怀为本,系统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能力

学生不应被视作问题的根源,而应被看作解决问题的关键力量。孔子有言:“不教而诛谓之虐”,强调教育应居于首位,惩戒则需建立在充分教化的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信任并尊重他们,宽容对待成长中的过失,通过强化人际联结、鼓励团队合作,共同营造友善和谐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每一位学生的精神共同体。

亲社会行为,如合作、助人、分享和共情,被证明能有效抑制欺凌行为的发生。多项跨文化研究显示,亲社会行为水平高的学生,其攻击性、霸凌倾向等外在问题行为明显较低。其中,共情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它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情绪理解与识别能力,激发助人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并增强集体责任感与社会归属感。

教师在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研究与实践证明,将学生社会行为培养贯穿于看似常规的每个教育环节和教育场景,是防治欺凌最根本、最持久、最强大的力量。

具体的策略有:

一是将亲社会行为培养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在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中设置专门模块,结合叙事阅读、影视素材、真实案例等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培养学生沟通、交往及冲突处理等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关怀与尊重,学会共情。

二是开展系统性的共情能力专题培训。通过团体辅导、工作坊、主题班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处境。研究显示,此类培训不仅能促进儿童社交能力发展,还能显著增强其环境适应与心理韧性。参与此类项目的学生亲社会行为显著增加,攻击性明显降低。

三是给予学生自主解决冲突的适当空间。研究表明,儿童在自由活动和适度引导的条件下,能够发展出解决人际矛盾的有效策略,过度干预反而可能削弱其社会认知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机会。教育者应避免“取而代之”式干预,而是要适时提供支架式帮助,即通过提供临时性、过渡性支持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逐步实现从依赖到独立解决冲突。

二、细心观察,科学识别,根据学生差异实施精准干预

学校里的成人态度显著影响欺凌的发生概率。研究发现,加强校园里的成人监督、教师关注学生心理与情绪动向并及时干预,可大幅降低欺凌发生的可能性;制定明确的校规、提高学生对校规的认知和认同、公平公正地严格执行校规,也与校园欺凌发生率呈负相关,具体表现为:学校规则的公平性每提升一个单位,学生遭受情感欺凌或复合欺凌的风险可分别降低至0.91倍和0.86倍。学生对自己所面临的规则及惩罚措施有清晰认知,其受欺凌的概率也显著下降。

学校可从以下方面提高观察和干预的效果:

一是细心观察、审慎识别。提升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敏感度,重点关注易受欺凌或更可能欺凌他人的学生群体。研究发现,学业成绩较差、外表不自信、性格内向怯懦、存在特殊问题(如多动、强迫倾向、社交障碍)的学生更易遭受欺凌或排挤。这些学生往往渴望被重视、被接纳,若长期遭受排斥与贬低,极易积累愤怒与戾气,最终要么向外攻击他人,要么向内伤害自己。性别差异亦值得注意,男孩更容易遭受身体欺凌,女孩则更多面临情感或关系欺凌,如谣言中伤、社交排斥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识别欺凌不能仅着眼于单一行为,而应将其视为包含背景、动机、经过和结果的整体性事件。

二是因材施教,实施分类干预。对欺凌者,应避免简单惩戒或标签化,而需深入了解其行为动机,帮助疏导负面情绪,引导其学会以合理方式表达诉求,感同身受自己的行为给受欺凌者造成的伤害,知晓欺凌他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与后果;对受欺凌者,应及时提供保护与心理支持,建立畅通的求助渠道,使其明确自己并非孤立无援,同时避免强化“受害者”身份,转而培养其自我保护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对旁观者,应加强公民责任教育与道德勇气培养,鼓励他们挺身而出的同时学会理性干预。欺凌事件中的起哄者与沉默者都会加剧受害者的痛苦,而积极的旁观者介入则可有效遏制欺凌行为。学校应着力营造“反对欺凌人人有责”的集体氛围,通过价值观引导和技能培训,使学生敢于拒绝错误行为,维护正义。

当校园形成“欺凌不可容忍”的强大舆论和制度共识时,对各方开展心理辅导将事半功倍。欺凌者会因环境压力而收敛行为,受害者更愿意寻求帮助且不再自耻,而旁观者也将逐渐成长为营造与守护和谐友爱校园的重要力量。

三、优化物理环境,筑牢校园安全防护基础

学校的物理环境同样是影响欺凌发生的重要因素。根据环境犯罪学理论,建筑设计与空间管理能够创造或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条件。所谓建筑环境,不仅包括校舍、场地和设施,更涉及这些空间的布局、可见性、可控性与使用方式。

学校可重点关注:

一是重点关注“热点区域”。多项实证研究显示,教室、走廊、洗手间、食堂和操场是校园欺凌最高发的“热点区域”,这些空间通常具有监管盲区、通行量大、隐私性强或活动混乱等特点。因此,针对这些区域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如增加成人巡视频次、改善照明条件、设置透明隔断、安装监控摄像头——可有效减少欺凌机会。

二是充分发挥技防手段的作用。研究发现,紧急警报系统、门禁系统、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声光联动专职等技防手段的应用,不仅提升实际安全水平,也对潜在欺凌者形成心理威慑。

三是优化校园设计。避免设计过长、过于复杂的走廊;保持操场与建筑之间的视觉通达,消除视觉死角,比如办公室、教室的窗户能看到操场;合理设置学校围墙和出入口等。

值得一提的是,环境优化不应以牺牲校园的人文氛围为代价。如何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保持环境的开放、友好与教育性,是每一所学校需要平衡的议题。通过参与式设计,让学生共同参与校园环境的管理与改善,不仅能有效优化物理空间,也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胡伶)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