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25-09-16
- 点击:21
在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车间里,杨振元的身影已与那些轰鸣的机床、密布的电路相伴了15年。从2009年怀揣“建设家乡”的初心走上讲台,到如今成为天山英才-教学名师,他手中的万用表,量出了技术的精度,更测出了育人的温度。
01 育人如琢玉:把心种进学生的成长里
“树成材靠修,人成才要育”,杨振元把这句话烙进了教育日常。担任班主任15年,他的日子是跟着学生的作息走的——清晨同出操,课上共研学,夜晚查寝时手里总攥着一本笔记本——谁电路基础弱,谁编程逻辑好,谁遇到压力容易急躁……他都了然于心。
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陪伴,让一届届学生发自内心地叫他“杨哥”。这位学生心中的“大哥”,细致的关爱着每一个人。他所带的班级屡次荣获学院优秀班集体,五四评优先进班级,他个人也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共产党员。而他最珍视的,是学生们走出校门后能真正成为“匠才”。
02 攻坚如破题:在电路迷宫里凿出通路
2015年,学校首次组队参加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当时几乎零经验的杨振元主动请缨,带着学生从识图、布线、编程起步,把实训室当成了第二个家。
一套套电气控制系统在他与学生手中安装、接线、编程、调试……反复锤炼。多少次,系统运行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故障指示灯刺眼地亮起。但他从不气馁,只是沉心静气,带着学生一遍遍翻手册、查资料、修改方案,在反复磨砺中,一步步逼近目标,一次次实现突破。
那年,他指导的学生在自治区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并获团体奖,为学院赢得荣誉。
2018年,他参与麦盖提县土曼塔勒乡阿其克塔勒克村农产品合作社200KVA面粉厂的电力线路设计,助力乡村脱贫。2021年,他与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库尔班江·巴拉提大师等合作完成《维修电工实训》思政课程建设,获评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荣誉。
他总说:“技能没有捷径,就像接线要一根一根理,难题要一个一个破。”
03 拓新如铸器:让职教土壤长出新苗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赛道上,杨振元是个敢“吃螃蟹”的人。他瞅准企业对实操型人才的渴求,与中泰化学有限公司连续五年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双主体”育人,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课本里的“可编程控制器”变成了车间里能摸得着的设备。
为了让教学更贴近生产,他带着团队把技能大赛的赛题、企业的生产项目改编成课程,大胆推进“理实一体化”改革,在教室里架起仿真生产线,学生在虚拟仿真软件里练熟了操作,再到真实设备上实操,效率提了一倍。
他牵头申报自治区级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培训基地、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项目、智能控制技术实训基地等多项重大课题,参与现代化工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将前沿智能技术引入课堂,助力学生与行业发展同步。
他还构建“传、帮、带、练”四级培优机制:老生带新生传经验,导师暑期强化培优,教师一对一师徒结对,最后在大赛里淬炼真功夫。这一模式不仅培养出大批获奖学生,更助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团队累计获批各类项目二十余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厅级4项。让一批批学生从“会操作”成长为“能创新”的技术骨干。
04 传承如星火: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
在杨振元的办公室里,摆着一摞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着历届学生的技能短板、改进方案,还有他自己画的电路图。最旧的那本,扉页写着:“2009年8月,初上讲台,愿为家乡育匠才。”
他五次参加现代电气控制大赛,一次代表新疆进军全国赛场;潜心科研,2016至2021年间发表论文7篇,其中1篇入选国家核心期刊;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项,作为第一发明人申报3项,与企业合作申报发明专利2项。
2023年10月,他奔赴阿勒泰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援教工作,主动与青年教师结对“传帮带”,推动“岗课赛证”融通育人,为阿勒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力量。
他的学生中,有人成为企业技术主管,有人返乡创业带动乡亲,还有人像他一样走上讲台。他说:“我最大的成就,不是自己拿了多少奖,而是看到学生成为技术骨干、大赛冠军,甚至回到职教讲台。”
如今,41岁的杨振元依然每天出现在实训车间,身边聚集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他说:“职业教育就像搭电路,既要接好知识的线,也要连好精神的桥。”而他,正是那位默默接线的人,连接着知识与技能、学校与企业、初心与未来——这,正是一位职教人写给时代的“工匠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