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生风采/ 正文
致敬教师节 | 职教路上的“灯塔”与“大工匠”——自治区教育教学名师张志强教授
  •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25-09-10
  • 点击:0

在职业教育的沃土上,他如一盏明灯,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如一泓清泉,滋润年轻梦想的生长。他是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志强教授,一位坚守讲台18年,以匠心育匠人、以初心践使命的教学名师。

坚守初心,深耕职业教育

十八年前,张志强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信念,走上职业教育的讲台。面对当时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的情况,他积极投身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规律。他经常说:“职业教育不能脱离实践,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为此,他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多家企业调研,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将真实生产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战能力。

课堂改革,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

在教学中,张志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他采用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法,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具体任务。例如在《罐头(番茄酱)生产技术》课程中,组织学生分组完成从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到产品制作的全流程实训项目,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也锻炼了团队协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室里,常见学生们围着一锅番茄酱激烈讨论,那不仅是课堂,更像是一个个微型创业现场。

他还积极引入多媒体、虚拟仿真等现代教育技术,用虚拟仿真还原啤酒发酵流程,模拟果蔬保鲜环境,把抽象知识变得可触可感,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他所参与的在线课程资源广受学生欢迎,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他常说:“职教的孩子,不差动手能力,只差一个被点燃的机会。”而他自己,就是那个点灯的人。同时,他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近年来,他指导的学生在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30余项,获奖学生多数被知名企业提前录用。

用爱相伴,做学生成长的守护者

他曾深夜打电话劝回一名打算辍学的学生:“你来上课,不会的我陪你学,生活困难我帮你找岗。”张志强多次家访,为他申请补助,常常与他谈心到深夜。“再坚持一下,你的未来不一样。”这句鼓励,改变了学生的人生轨迹,如今已成为一家食品企业的技术骨干,月薪过万。“没有张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他说。

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张志强拿出“工匠修玉”的耐心:一遍遍示范操作、一字字纠正术语、一次次陪伴加练。至今,已有60多名曾经掉队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实现蜕变,在乌鲁木齐、昌吉等地的企业扎根成长,月收入超5000元。“他们不是学困生,只是还没发光的金子。”他说。

团队引领,打造职业教育的“先锋队”

作为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和教学带头人,张志强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实行“传帮带”机制,他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近年来,团队中6人被选派至内地院校学习交流,2人通过助理讲师职称评审,2人获得“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员资格。

他主持多项省级、校级教改项目,成果显著。依托自治区产业背景,他牵头主持建设的葡萄酒酿造、焙烤加工、精酿啤酒等教学团队,成为自治区职业教育的亮点。团队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专利30多项,3人入选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教学名师培养计划。

服务社会,让职业教育“接地气”“有温度”

张志强始终坚信,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2021年,他推动学院与新疆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共建产业学院,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他促成的与乌苏啤酒的合作项目,为学校捐赠价值20万元的精酿啤酒设备,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基地。

近三年,他带领团队为1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横向课题到款额20多万元。推动500多名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实习就业,牵头成立的“倪氏工匠班”和“小巴依工匠班”,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校企深度融合的典范。他还组织师生深入社区开展营养健康宣传,用专业知识服务百姓生活。

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天山英才-教育教学名师”“黄炎培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18年来,荣誉无数,但他最珍视的称呼依然是——“张老师”。

“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真正服务社会、改变人生。”张志强用十八年坚守,诠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深刻内涵;他用创新与奉献,点亮了无数学子的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