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生风采/ 正文
致敬教师节 | 匠心逐梦 技能报国——走近国家级技能大师王振
  •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25-09-01
  • 点击:0

在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车间里,总有一位老师左手持锤、右手握尺反复敲击钢板。清脆的金属声穿透火花与弧光,仿佛在叩问毫米之间的精度——他就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振教授。

初心如磐:从“技能尖兵”到“职教名师”的跨越

1977年,王振出生于四川内江,1997年怀揣着对技术的热爱踏入工作岗位。2007年从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获得在职本科学历。200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余年来,他始终扎根基层一线,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行业认可的“技能尖兵”,再到桃李满天下的“职教名师”,身份在变,但“精益求精、技能报国”的初心从未改变。

在技能领域,王振的成长轨迹堪称“奋斗者的教科书”。2015年5月,他在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冷作钣金工个人总分第一名,捧回金奖,获评“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术能手”。同年7月,获“中建技术能手” 称号。2016年9月,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新疆特色“四好老师”。2017年3月,人社部授予他“全国技术能手”荣誉。2019年1月,他因在技能人才培育中的突出贡献,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称号。2020年12月,他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22年8月,被自治区人社厅评为“十佳优秀技能人才”。2024年担任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他指导的选手获得世赛金牌,实现了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基地和教练团队得到了人社部、自治区人社厅的致信感谢。

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他对“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如今,作为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骨干,他牵头建设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及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将自己的技能经验与育人使命紧密相连,开启了“培育大国工匠”的新征程。

匠心育人:在方寸之间打磨“极致技能”

“好手艺不是一天练成的,得‘沉’下去;工件误差多0.1毫米,都不算合格!”这是王振常对学生说的话,也是他二十余年职业生涯的行动准则。作为学院大赛集训总教练,他始终以“严苛”著称——为了让学生掌握手工成型工艺的标准动作,他每天手持3公斤重的手锤,在钢板上敲击上百次示范,最终练出“手工锤击堪比机械折弯”的精湛技艺。备战世界技能大赛时,他将零件允许误差从0.5毫米压缩到0.2毫米,“不是比赛要求高,是我们要比别人更优秀,才能在‘技能奥林匹克’的舞台上为国争光!”



这份“较真”,换来了硕果累累。近年来,他带领师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选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各类赛事,共斩获国家级金奖12人次、银奖7人次、铜奖9人次,自治区级金奖18人次、银奖9人次、铜奖5人次。18名教师在他的带动下参与竞赛组织与执裁工作,培养2名师生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4人入选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

学生们说:“王老师教的不只是手艺,更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在他的课堂上,“精益求精”不是口号,而是对每一道焊缝、每一次折弯的严格要求,是融入血脉的职业素养。

产教融合:让“课堂”与“车间”无缝对接

“职业教育要接地气,要让学生学到的技能能直接服务企业、解决难题。”王振始终坚持这一理念,依托校办工厂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领师生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在实战中实现“教学相长、产教融合”。

1999年,他主持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220千伏级变压器油箱外壳制作项目——这是新疆首台自行研制的千伏级变压器,实现了高电压等级变压器零的突破。油箱外壳焊缝复杂,强度、密封性及焊接变形控制是核心难点。王振反复试验,创新采用“倒退法焊接”减少变形,搭配“打眼补焊”阻断焊缝渗漏,最终形成标准化工艺方案,为后续量产奠定基础。在西安变压器厂煤油气相真空干燥罐项目中,面对160吨重、20米长的设备,以及“国内无整体加工密封面能力”的困境,他用“反变形法”控制焊接精度,让矩形门框整体平面度控制在2毫米内,真空泄漏率试验一次性达标。在新疆明园石油管理学院公寓楼钢结构焊接项目中,他制定单体吊装方案、搭建高空操作平台、运用CAD技术放样,实现单件160吨钢结构“一次性吊装就位、空中一次性拼接”,所有焊缝无损检测合格率100%。

多年来,他将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发表《火焰矫正技术在安装工程中的应用》等6篇论文,申请2项实用新型专利,牵头完成1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8门课程标准的审核,主持建设《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消防实训基地)》《国家级(机器人焊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还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标准,参编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金属构造工艺学》《金属构造技能训练》,让“企业需求”真正走进“课堂教学”。

技能帮扶:让“匠心之花”开遍南疆大地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育人才,更要服务地方发展。”作为扎根新疆的职教人,王振深知南疆地区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五年来,他充分发挥世界技能大赛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的优势,针对南疆四地州职业院校的实际需求制定帮扶方案,通过技能培训、实训室援建、支教等方式,累计开展300多人次的技能帮扶。

在喀什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他帮助搭建实训车间、完善课程体系,培育技能大师工作室;在阿克苏地区库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他手把手教教师焊接工艺;在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规划建设焊接实训室;在和田技师学院,他带领师生出征全国技能大赛并斩获金奖……在他的帮扶下,22名南疆师生在自治区技能大赛中获奖,更多当地青年通过技能实现就业、走向成才。“以前觉得学技能没前途,现在跟着王老师学,我也能靠手艺赚钱、为家乡做事!”一名南疆学员的话,道出了技能帮扶的意义。

如今,47岁的王振依然奋战在教学、科研、竞赛一线。焊花闪烁间,他是精益求精的“匠人”;三尺讲台上,他是传道授业的“良师”;南疆大地上,他是播撒希望的“帮扶者”。他说:“我这辈子就想做好一件事——把自己的技能传给更多人,让更多青年靠技能报国、靠匠心筑梦。”

当最后一抹弧光熄灭,王振总会把锤子擦得锃亮,再轻轻放回工具箱。他说:“这把锤子敲了27年,还要传下去,敲出更多孩子的梦想。”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春天里,王振以一颗匠心、一身绝技、一腔赤诚,在祖国西北边陲为“技能中国”写下生动注脚——大国工匠,从这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