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菜单
-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19-06-10
- 点击:0
1、企业参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调研新疆化工企业的类型、产品、生产方式,分析与归纳各专业对应企业典型岗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要求。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模块课程是校内各专业群共享课程,用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身心修养和科技人文素质,加强心理健康和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专业领域模块中的专业群共享课程实现群内各专业共享,培养化工生产过程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识图、绘图、化工仪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产品分析与检测等专业基本能力;专业领域模块课程中设置的与各专业对应的核心课程用于培养群内各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课程为学生职业拓展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
优化完善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三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全过程中,注重创新、面向职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课程体系。
2、引进利用优质课程标准,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核心课程建设
深化推进与新疆中泰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培训项目一起开发培训课程,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知名企业培训资源,充分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开发模式,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进行化工单元操作课程开发建设,编制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标准,校企共建《化工单元操作》等课程。
利用网络空间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纵深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群内各专业课程评价时重点突出过程项目考核,兼顾终结性考核,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完善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课程建设规划见表4-9。
3、构建“专业对口、岗位对接、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接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结合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构建起“公共体验实训+专业群基础实训+专业方向实训+专业拓展实训+专业企业综合实践”的能力分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先进实训设备、真实产品生产设备,开展生产性实训。以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优化实训内容,强化过程考核。实践教学时数达专业总课时的 50%以上。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专门化需求,实现校内校外资源的高效共享与利用。
4、建设“教培一体、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基于学院教学资源平台,统筹共建服务教学和培训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将6门优质方向核心课程的资源数字化。开发化工总控工、氯碱聚氯乙烯生产操作、煤化工生产技术企业培训资源包。加强各门课多媒体教学素材的建设,以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关键技能点、知识点为单位,建立专业群素材库。以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案例、试题等素材支撑网络课程的建设。形成包括职业信息库、专业标准库、教学素材库、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的专业群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
5、改造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
整合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充实前沿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同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并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在专业学科课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专业特点,注重创新创业人格教育、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中适时安排,形成特定的教学方式。邀请企业的经理、厂长到学校介绍创业知识、讲授创业经验,通过专题讲座开展创业知识和创业案例教育,特别是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创业精神和创业规律等教育,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
根据石油化工岗位核心能力要求,与华北石化公司、天津大港石化等企业合作开发《化工单元操作》、《石油加工生产技术》和《石油产品分析》等3门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岗位任务为引导,以石油化工生产操作为载体,按照石油化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岗位工作过程确定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教学组织实施上,实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课堂与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质量评价上,校企共同制订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课程考核与岗位工作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