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分院课程建设及改革
  •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19-06-10
  • 点击:0

 建筑与材料技术分院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文件为指导,以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为目标,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先导,以课程为单位、项目为载体、任务作驱动,重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改善课程评价方法,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项目化课程改革为载体,按“课程改造、体系重构、课改实施”交替递进的模式,系统解决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问题,实现理念提升、课改做实、课程体系优化,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全面提升的目的。

    重构课程体系。分院各专业建立与工作岗位能力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相对接,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选择与序化教学内容;以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学习认知规律相结合的原则集知识、技能与素质一体化培养,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基于校企合作办学的原则,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课程开发与实施平台,形成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富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分院所设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融入专业资格证书制度确立课程体系。构建使用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走工学、产学结合的道路,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加强核心课程的实训内容,使课程内容体现最新技术,使学生能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最新要求。

    结合专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在对行业特点以及企业需求的调研基础上,分院经过充分论证,结合培养建筑行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结合专业岗位和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课程内容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理论教学体系为:专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技术课模块、选修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提供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素质等基本技能,如《建筑工程制图识图》;职业技术课教学模块主要通过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实训、制图、测量等专业基本技能,以及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选修课教学模块以职业岗位能力培训为主,加强学生专业岗位技能训练,人文素质与专业拓展为辅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适应岗位额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为:基本技能培养、专项能力培养和专业工作能力培养。基本技能培养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训,边讲边练,为培养专业能力奠定基础《建筑工程CAD制图》;专项能力培养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专业技能,在此阶段提倡学生拿到1-2个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如《建筑工程测量》;专业工作能力培养主要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建筑与材料技术分院的课程建设与架构设计充分体现了就业导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始终坚持以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基础,坚持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结合建筑行业人才需求的要求适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满足建筑行业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需求。

    经过对已开设课程体系的分析论证,分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2016级综合实训周为例,针对学生理论知识强于动手能力,企业对管理型人才特需的现状,分院对2016级学生进行了综合实训。实训内容分为两大模块:取证类及实践类,取证类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综合管理能力并取得注册二级建造师、注册一级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为企业输送高技能管理人才;实践类主要培养学生制图识图、测量等操作技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通过综合实训,16级学生的取证率较往届有所提高,企业对该届学生在实习工作当中的动手能力评价较好。

图片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