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
  •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19-06-10
  • 点击:0

    经济与管理学院坚持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持续不断地开展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在建设过程中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合格课程与部分高水平优秀课程相结合,分级、分期、分批进行建设。分院从所有专业课程抓起,在实现多数课程合格、教学水平得到提高的基础上,以对教学质量影响最大的课程为先导,建成一批院级乃至区级优秀课程,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主要从教学条件、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改革成果等五个方面开展。

    1、教学文件齐全。日常教学档案资料丰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试题、学生成绩、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学生考核分析等材料完整。

    2、教学条件建设

    (1)逐步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分院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建设有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手工操作实训室、ERP实训室、市场营销实训室、仓储与配送实训室、餐饮服务实训室等,能满足各课程技能项目的开展。

    (2)深化校企融合、创新设立校外实训项目。分院于2015年在新疆地区首创开设了“双十一物流实践”实训项目,在快递行业高峰期集中锻炼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分拣、包装、收派等技能。

    3、教师队伍

    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广大教师,要使课程改革的规划、方案、目标、措施落到实处,最主要的是把教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和调动起来。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他们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创造性地参与实施过程。经济与管理学院张芬老师于2018年获得自治区高职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才其花老师于2019年9月获得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陈思思老师于2019年获得学院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

    4、教学方法

    (1)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教学符合大纲要求,教学组织形式合理,除课堂讲授外,能按大纲要求完成规定的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2)规范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经济与管理学院积极推广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送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培训,先后引进了项目化教学法、胡格模式、积极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分院教师主动参与培训、积极配合改革,在课程设计中、课堂教学中启用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济与管理分院的《物流企业战略管理》、《物流采购》两门课程获得学院A等课项目立项,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和同行教师的一致好评。

    5、改革成果

    (1)形成一批特色优质课程

图片1.png

    (2)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书本教学、单纯讲授等方式,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应用直观教学法、卡片记忆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改变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通过教学过程的互动,指导学生理清学习目标,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变“我要学生学”为“学生我要学”。以项目教学法、胡格模式、积极教学法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法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求异创新,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及素质体系,最终实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