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菜单
-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19-06-11
- 点击:0
一、汉语言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
2019年5月20日,自治区教育大会召开。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出席会议并讲话。陈书记强调要着力办好双语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完善双语教育推进机制。新疆现在急需大批的双语人才,而汉语言专业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双语基本知识和汉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在中小学、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或教学,科研工作的双语高级管理人才。
时至今日,社会的进步更加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汉语言专业教育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倡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注重专业特色的建设。
二、汉语言专业特色建设思路
(一)调整课程体系
教学资源的配置是有导向的,这个导向便是当今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汉语言专业倾向于专业基础课的基本知识点讲授,但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动,而教育体系改革又是上层建筑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传统的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就应调整为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具体的课程体系调整是这样的:1.语言类课程相对应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四大基本能力。语言类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与听、说的能力上联系更加紧密。语文基础、语文听说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很好的例子,这就要求我们的汉语课的教学全程需要始终融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观念,严格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这两门课上注重自己的普通话表达,对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外延知识理解贯通,夯实自身的文字基础再训练加以运用。
2.文华类课程在当今时代的调整目标更倾向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领悟能力。其中,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讲述就是很好的例子。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分别以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样式进行论述,则是为了让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分阶段地感悟这些文学经典的魅力,形成自己独立的对文学史的认知,从而培养文学审美能力。
3.写作,也是汉语言专业中实践性和操作性最强的课程。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对这一“笔下基本功”进行适应能力需要,适应工作需要,适应社会需要的改革。写作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体现,并不局限于优美的文字,华美的辞藻,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方方面面,它需要每个人都怀着一颗感性心灵,去体验,去发现,懂得赞美。
(二)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从传统的纯知识讲授开始进行调整,可在一堂课的课前或者课后十分钟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做口头表达,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即兴演讲的能力,让当今的汉语言专业课程不再是传统的知识单向输送型课堂,而是师生互动型课堂。集思广益,也是一种对传统教学内容作出的很好的调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
传统的汉语言专业教学被简要概括为“一言堂”的教育模式,即课堂缺乏民主,老师独断专行的作风。这显然是与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因此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作出改革、调整。
三、课程、学科和专业特色建设协调发展
谈到专业建设的问题,必然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学科发展为导向。至于专业特色,这需要各专业负责人尽其所能,与本校汉语言专业的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利用其在汉语言专业的某一个或者几个学科的优势,开设相应的课程,完成专业特色建设的基础环节。以兴趣为导向,专业特色得以建立和发展。总之,当今社会需要的汉语言专业,是一个既能够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又具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专业,是一个善于利用其自然优势,形成其特色,独具魅力的专业。只有将知识转化能力,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