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菜单
-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24-05-16
- 点击:2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党总支始终围绕学院总体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坚持党建引领、力量下沉、精准施策、条件保障,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精细化水平,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服务、更有力的支持,定期开展学生社区思政大讲堂系列活动,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 截至5月15日,共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题讲座六场次,覆盖500余名学生。
4月17日,由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部长、副教授马雁容为厚德社区的同学们带来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在专题讲座中,马老师通过严谨的理论阐释与丰富的案例分析,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有力宣传者、忠实践行者,坚定“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增强“五个认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自觉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伟大实践中去。
牛晋平老师在强技社区开展了第二讲题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专题讲座。牛老师向大家阐释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和组成,驳斥了“新清史”观、“内亚史观”与“王朝征服论”,并从地理、经济、文明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形成的条件。以茶马贸易为切入点,详述了各主要民族区域高度互补、彼此依赖的经济共同性。
赵蓉老师在砺行社区开展了第三讲题为“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的专题讲座。赵老师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授了秦汉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王朝,有力地推动多元融为一体、一体统摄多元格局的形成。秦朝通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的治理体系,构筑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主基调。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秦汉制度与文化400余年的浸润与辐射,创造了任何政治军事分裂都无法动摇的中华认同,开启了迁徙族群“中华化”进程。
5月8日,专业带头人、副教授李新梅作为学业导师深入学生厚德社区开展了题为“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1949—2012)”专题讲座。李老师从“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纪元”问题出发,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党的十八大之前,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始终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详细阐述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促进中华民族共同性,主要从制度设计的创新、民族关系的变化、民族面貌的转变三个层面入手,让学生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几十年来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
覃紫瑜老师在强技社区作了第五讲题为“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专题讲座,人文与纺织分院100余名学生参加。覃老师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挑战、新思路、新成就、新方向”四个方面进行讲授。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上审视和把握民族问题,系统谋划部署和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善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思路,不断巩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不断拓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打开全新局面。
副教授宋玉在砺行社区开展了第六讲题为“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专题讲座。宋老师讲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国家层面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历史来看,中华民族秉持和平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的立场和原则,实现了对周边区域的公共产品供给与对文明发展的引领,对周边族群与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现实来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致力于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同各国分享发展成果与机遇,是联合国事业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贡献者。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党总支定期开展学生社区思政大讲堂系列活动,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题讲座,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位学生心灵深处。同学们纷纷表示,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规律,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