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春风化雨润万物 锐志攻坚南疆情

  •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20-08-21

七月二十九日,骄阳似火,我从学生宿舍楼测温回到办公室,脱去了防护服,换掉已经湿透的衣裳,开始逐一记载学生的困难诉求,其他还好解决,吴建华想要一副吉他弦,这个我得想想办法。

面对来势汹涌的疫情,乌市各族群众在党的带领下,正在开展一场前所未有的阻击战,这是一场没有时间动员、没有时间准备、更没时间编排的战斗,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此时此刻,让我想起在南疆的另外一场战役:脱贫攻坚战,而让我感到非常的幸运是,两场战役我都参与其中,两战同打,两战必赢。

我叫杨志江,是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新疆长大,新疆求学,新疆立业。我爱新疆的大漠、山川、也爱这里的人们,新疆的长治久安与欣欣向荣,我有责任,作为党员,我更有义务。返城一个月了,我们村里的人、村里的庄稼、农民夜校常常浮现在脑海,总也忍不住回忆。2018年1月,我报名参加了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来到了莎车县乌达力克镇红旗村,今天就用这深深浅浅的文字记录这些年我在莎车经历的脱贫攻坚小故事。

初到村里,见到了工信厅派驻的第一书记孟建,他是一个行动派。“志江呀,我们两眼一抹黑,先从了解情况入手,多走、多听、多看、多问。”就这样,全村232户,逐个拜访开始了。入户问人口、问就业、问农业,看房屋的安全、看厨房的食物,两个月下来,我的笔记本记满了东家长、李家短的琐事。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文化程度低,思想落后,我寻思,一定要利用好每周农民夜校这个平台,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致富梦想。

这里的大部分群众,生在这个村,长在这个村,成家又在这个村,很多人连喀什都没有去过,他们眼中的中国,可能就是这个村里的一切吧。他们所需的绝大商品,也跳不出乡镇巴扎的范围,没有物质刺激,怎么树立致富梦想呢?所以,我想要彻底打破他们的传统思维,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树立脱贫梦、致富梦。

每逢农民夜校,我总抽空去讲,在课堂上“炫耀”了一番我的新功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商品,还把最新款的速干衣带去了课堂,让大家传看,夏天穿这种衣服劳动,吸汗、透气,凉爽,防晒。组织大家玩起猜价格的游戏,渐渐的我从他们眼里看到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我还在网上下载了视频,观看德国机械化农业、澳洲的畜牧业,也讲述北疆农民的致富故事,用视频带他们去网游上海、网游北京。我发现每周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了,课堂上的提问越来越多了。我村青年努尔艾力,本来在村里当保安,乡政府组织他们去内地务工,他和家人坚决不去,认为路太远了,家里的孩子没人照看,看过了“长三角城市群记录片”,努尔艾力跑来告诉我,我和爱人要去内地工作,那里有更好的工资待遇,我还要要学习先进的技术,将来回乡办厂,带动更多人致富。

红旗村的村委会大院,绿树成荫、郁郁丛丛,常有孩子在这里嬉戏玩耍,我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蹒跚学步的小孩只要是口渴了,都直接打开院子的水龙头,咕嘟咕嘟的喝生水。于是,一项关于饮水的调查在村里展开了。夜校时村里老老少少齐聚一堂,我问大家常喝生水的家庭请举手,所有人都举手了;我又问,烧水喝的请举手,20多个人举手了;我又问:你们也喝生水吗?一个小巴郎回答说:“夏天喝生水,冬天有时候会烧水”;我又问大家为什么不烧水喝?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没有热水壶、没有保温瓶,有的说嫌麻烦,有的说生水也干净;调查结束后,我得知喝生水已经成为了部分群众的生活习惯,很难改。但我却想试一试。于是我开始了一番诸如生水不卫生,容易得肠胃疾病的教育,我发现台下表情麻木,不知所云。我心里知道,这堂课肯定是没入脑,收效甚微。

我的专业是生物科学,岂能善罢甘休,回来后,找到了水源微生物的视频、图片,属性、危害等,做成了课件,周三夜校开始了,我细细讲解,反复对比生水与开水在显微镜下的图片,讲述了多个喝生水诱发疾病的病例。我看到了大家惊恐的神色。夜校课堂上大家纷纷表态,以后逐步养成烧水喝的习惯。

在随后的入户中,我发现村里烧水喝的家庭越来越多,有些家庭也添置了烧水壶、保温瓶,有些小朋友也开始自觉的不喝生水。我亲眼目睹了这些改变正在发生,就更加坚信改变的力量,文明生活是脱贫攻坚引路石,文明与致富要两条腿走路,才能越走越好。

图片1.jpg 

在南疆广袤的大地上,这样的小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汇聚点滴,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我将在乌鲁木齐,静候红旗村整村脱贫的捷报,同时为奋战在脱贫战斗第一线的全体同志擂鼓摇旗,脱贫攻坚既是党的嘱托,也是人民所盼,必将全战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