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此而心在彼 只缘生在此山中——任亮行走在篆刻路上

  •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10-03-08
    【新闻纪事】实习生范伟花 程紫钰 一米六的个子,厚厚的羽绒服裹在身上,依然显得很瘦,一副蓝色边框的眼镜挂在鼻梁上。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几乎不敢相信,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曾获得2007年“纪念草圣怀素诞辰127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中国书坛画苑中坚人物”,其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代表作典库》一书,在“中国画•画家乡”全国美术、书法作品大赛中获二等奖,并且受邀加入中国书画家协会。
    任亮现在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另一个则是中国书画协会的会员,对于中国书画协会会员这个身份,任亮特别珍惜,他说,这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身份,而是对他这些年努力的认可,对他书画的一种肯定。
    任亮出生于有“秦岭明珠”之称的宝鸡市太白县鹦鸽镇,他的家乡位于秦岭北坡;沿着秦岭太白山脚下的褒斜古道而上,向北十几公里的斜谷出口,就是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广博辽远的关中平原给了任亮宽广的胸怀,黄土高原上的漫漫黄沙,又给了他苍凉浑厚的大美情怀;古朴纯真的社火表演,文化韵味浓厚的秦腔,渊源流传的剪纸艺术……任亮呼吸着家乡的文化灵气慢慢成长,这种灵气由外部进入身体,经过长久的“侵蚀”奔腾在他的血液里。
    “我们家乡的人,张口就能唱秦腔,很多老人可以剪出各种各样的剪纸。”在任亮的记忆中,田间地头,打麦场地,干活累了大家就会围坐一圈吆喝上几嗓子陕西民歌,随便一个空地就是一个大舞台。
    “没有家人的支持,我不可能坚持到今天。”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陕西一些农村还没有摆脱贫穷,他们依然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让任亮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他想要一本欧阳询的楷书字帖,可是他跑遍鹦鸽镇所有的书店都没有找到这本字帖,于是爷爷就发动全家去买这本字帖,可仍然一无所获,最后任亮的姑父坐了一天的车去宝鸡市的新华书店才给他买到欧阳询的这本字帖,拿到字帖,任亮抱着它睡了好几个晚上,从此以后,任亮就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把书画这条路走下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个人成功的背后肯定有他不寻常的努力,任亮的成功也是这样,学书法必须要学篆刻,认识到这一点后,任亮开始了篆刻的路程。刚开始由于对篆刻一无所知,任亮就到镇前的大理石场捡废弃的大理石当篆刻的材料,由于大理石的石质太硬,且易碎,任亮的手指经常被划得血肉模糊,眼看就要完成的篆刻,因为自己用力不当而毁于一旦,碰碎了再刻,刻了又碎,就是这几百次的“碎”和“刻”的磨合,任亮的篆刻渐渐走向成熟。
    任亮是一个喜欢静的孩子,他可以整天待在屋子里练书法,只要没有人去打扰,他可以一天不吃不喝,沉浸在自己的书法世界里,四处畅游,他也可以待在自己的书桌前诵读古文,在这个时候他的思想是“不正常”的,他会把自己置身于那个年代,他要用自己的心去领会那个年代的风,那个年代的雨,以及那个年代的离愁别绪,他就在“身在此而心在彼”的时空中游荡,寻找心灵的慰藉。
    “经营人脉,别人散财,而我散才”,这就是任亮,他以“楷似立,篆如走,草若奔”的书法形象塑造着自己,一个人不能改变自己的外貌,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气质,字如其人,任亮正在努力地将自己的“气”表现在字上。